外语学科的发展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杨林贵教授

发布者:天游ty8线路检测中心登录发布时间:2022-02-21浏览次数:808


很荣幸开学伊始跟大家分享关于外语学科相关的学术研究方面的观察和体会。今天我要讲的是“外语学科发展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下面谈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分享一下本人对于人生价值与学术研究的关系的一点体会;第二,讲讲外语教学发展的阶段性与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第三,谈谈外语人如何跟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讲好中国故事;第四,讨论新时期外语学科学术研究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并就国家社科申报的问题谈点观察;最后是简短的总结与大家共勉。


一、学术人生与学术研究的意义


时间飞逝,转眼60后到了相继退休年龄,令人感慨,似乎到了个人事业场上的“垃圾时间”,最近我也不时思考:自己都做了什么,还能做什么?老辈学者为学的事例让我感觉到我们还年轻,应该还有好多可做。我近几年与老辈学者的学术往来尤其密切,除了写纪念文章缅怀逝去的前辈学人,也请健在的前辈参与学术活动,有外语届的也有戏剧界的。近三年撰写并在国内外发表了几篇纪念文章,纪念的前辈包括天游ty8线路检测中心登录荣誉教授David Bevington,[1]他生前是芝加哥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的莎士比亚及文艺复兴研究学者,曾经参加我们的首届莎学论坛,2019年辞世,在去世的前一年还站讲台和发表研究论文。还包括2021年去世的长寿学者享年102岁的张泗洋教授(生前为吉林大学教授、原中国莎士比亚学会副会长)。最近,两位健在的老辈学者应邀为我的著作撰写了序言。这些老辈学人都是在80岁以上仍然笔耕不断,让我想到学术对于人生的价值。他们的学术经历也让我深深体会了孔夫子的话。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雍也》,说的是知识追求的不同层次。这些老辈学者真正做到了最高层次,终生学习,不单单学习,还从事与学术相关的写作,是他们长寿生活中的乐趣。老辈学人的启示:活到老学到老,研究到老是积极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不是消极地打发余生。因为事业在发展,我们的职业生命就在延续;这份事业不因退休而画上句号。


学术兴趣和学术事业应该是一个高校教师职业生命的一部分。讲到学术研究,不一定大家都做高大上的研究,但最起码在教学和教学研究上有自己的独特体认和投入,要有所投入。我们都在完成人才培养基本任务的同时,在教学研究或者专业的某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中有所建树,不辜负时代,或者不被时代抛弃。没有追求最可怕;高校教师没有学术追求相当于丢掉了一半的事业灵魂。同时,我们还需要把个人学术兴趣与学科发展以及更大范围的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天游ty8线路检测中心登录的事业就是大家的事业。除此之外,个人研究兴趣可能还涉及国家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业。我们的研究如何符合国家及学校学科发展需求,这也与我们个人的事业发展休戚相关。国家有国家发展目标,单位有单位发展目标。我们参与的是文化学术的奥林匹克,应当学习奥运会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我们的参与不一定都能获得奖牌,但要有目标,争取占有一席之地,重要的是参与。大家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因人而异,但贵在参与。我知道,学校为了学科发展需要,给我们制定了更高的职称晋升标准。新的职称聘任标准太高,给部分老师的学术积极性造成打击。标准如何改变,我们拭目以待,如有“破五唯”、代表作制等说法,但无论怎样还是要求有一两样拿得出手的同行认可的东西,或者教学科研方面突出的成就,这成绩不仅仅局限于C刊论文,还包括优异的教学和教学研究以及指导学生在各种竞赛上获奖等等成绩。我们不能空谈存在感和成就感,总得为了某种目标做出踏踏实实的努力,我们才可能谈存在感。坚持不懈的努力总会得到认可,可怕的是放弃和躺平。引用一句流行的励志鸡汤:努力不一定有理想的结果,但不努力永远不可能有结果。我们需要付出力所能及的努力,撸起袖子努力一下。我们学院几位60后老师,带着病痛、面临退休但仍然努力着。大学老师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没有理由不努力,要在学术上不断积累。我们不一定人人搞纯学术研究,但与教学相关的研究是大家都可以参与的。


二、外语教学发展的阶段性与中国话语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在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进步,我们已经实现了从学习模仿向创新型社会的转变:外语的工具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发生了转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对各个领域外国研究成果的译介和引进,为我们的教育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具有了取得进步的能力,但一个会创新的民族才会引领人类的不断进步,最终为世界进步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现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学和外语学科的发展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大家都有切身体会。外语和外语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全民学外语,出现外语热,外语人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外语不再是当年的“万金油”,不如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那么重要,但是在教育和科技领域依然重要,只不过我们对于外语的功能的认识视角发生了变化。今天,学习外语的目的从听故事转变为到讲故事,从听别人的故事到讲自己的故事,同样需要外语技能,扎实的基本功。外语人的自信来自学科基本功:外语技能,人文素养。人文时代的文化积淀对于人的素质培养依然重要。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语言教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需要抓住机遇革新教学模式。我们不仅要参与传统的人文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跟进语料库与大数据方面的发展。生物神经学、认知学与语言科学的发展正在促进外语教学的革新。很高兴看到天游ty8线路检测中心登录年轻学者近年来参与这些方面的研究。


学界一直在讨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语教育发展,最近的讨论尤为热烈。关于发展的阶段性,学界有不同意见。本人基本认同文秋芳教授的阶段论。[2]她认为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探索期(1949—1977年);(2)发展期(1978—1999年);(3)加速期(2000—2011年);(4)新时期(2012年至今)。她从教授语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等方面分析了这些阶段的特征。这些变化甚至影响外语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视野。比如,教学内容的变化:第四阶段是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并重,特别强调要增强本土文化的内容,要求学生既要把世界介绍给中国,也要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这个变化非常明显。再比如,教学目标的变化。文教授认为第一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是从语言知识到语言技能培养的转变,第二阶段是从语言技能到交际能力培养的转变,第三阶段是从交际能力到综合素质培养的转变,第四阶段是从综合素质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她进一步解释:第三个阶段所说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把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放在中心地位,同时也强调外语教育应改变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及学习策略。这几个方面都要兼顾,所以也叫“全人教育”。第四阶段强调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语言能力仍然是基础和最核心的要素;文化意识,是指注重价值取向内涵,坚定学生的文化立场,同时要面向世界吸收多元文化的精华;思维品质,强调学生思维应具有逻辑性、深刻性、批判性。另外,最近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变化,大家都有亲身体验,教学的智能化、网络化不断深入。有些教学手段的革新甚至与疫情相关,我们都有所体会,但这些方面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诚如文教授所说,新时期外语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工作重点的转移。本人认为这个转移就是外语服务功能的转移。外语教学要实现从以学习和输入为主,到创新和输出为主的转变。根据外语教学与外语学科的任务和作用的变化,本人认为可以简化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引进技术和思想。第二阶段交流,走出去,提高声音,开始对话,开始懂得如何与人家对话,提高了平等对话的策略。第三阶段是输出,更加自信地宣讲,讲自己的故事。但讲自己的故事不能以自说自话的方式,我们要懂得如何讲才能让人爱听让人信服。要研究这些问题,要了解外国受众的习惯,更要提高讲故事的技巧。


三、跟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外语学科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最近我们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这种转变,多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强调国际传播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外语作为工具在国际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外语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中也需要注重中国话语地位的提升。我们同样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做法中得到启发。要了解外国优秀文化遗产,并以此为切入点介绍和传播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非常注意对外传播的方式方法:他借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一代中国人奋斗的故事,并借用世界文学的名人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在世界文化上的贡献。2015年,习近平在伦敦市政厅发表题为《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中,[3]讲述了自己年轻时代阅读莎士比亚作品的经历,他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自己的成长中莎翁经典的启迪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听众觉得亲切和生动。把听众带入情境之后,总书记下面的总结和升华才是重点:首先,他把莎士比亚的启迪升华为一代人为理想奋斗的信念。他说:“我相信,每个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卓越的才华,而且能够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这里还有一个重点: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还提出,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戏剧享誉世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两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在他们逝世400周年之际,“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示我们,要通过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我们要学习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故事的策略和方法,以此为榜样在外语教育教学中贯彻讲好中国故事的精神。


四、新时期外语学科学术研究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兼谈社科项目申报问题

我认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具体体现。根据文教授的观察,外语及外语教学研究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研究视野的变化:外语研究不仅面向国内,也面向国外,研究范围比较广。以前的研究是从外向内,现在我们还要从内向外,这样我们的研究范围才会比较全面。第二是研究方法的变化:第一个阶段几乎全部是自说自话式的非实证研究;第二阶段以非实证研究为主,开始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有少量量化研究;第三阶段实证研究数量增加迅速,以量化研究为主;目前,量化研究明显多于质化研究。我认为做好量化研究是基础,而做好质化研究能够让研究成果提高层次,但需要有深厚的学理支撑,需要增强理论自信才能做好质化研究,这是我们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课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善于模仿走到善于创新的跨越,也是从追随者到引领者身份的转变。


相应的学科研究和学术科研也反映了类似的转变——从学习西方的方法到根据中国情况创新研究,再到扩大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努力。外语学科研究为讲好中国学术故事服务首先要做好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比如外国文学研究,从中国视角阐述世界文学经典。比较文学研究从影响研究到互文互渐研究,已经反映了时代文化的发展。以中国莎学为例,中国学人提出并发展了中国特色莎学。本人刚刚完成的《中国莎学书简序言》梳理了中国莎学研究视野的转变。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莎学论丛下一个系列的著作继续深化中国学术话语的建设,其中包括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视角对莎士比亚经典作品与现代文化的关系进行梳理,这些努力都在国际文化学术奥林匹克上为国争光,同时宣传中国建设成就和学术成果。中国特色莎学体系建设,即从中国视角去认识莎士比亚,既是对世界文化学术贡献,又能实现中国智慧的传播。上面提到的只是与个人相关的例子,我们的老师在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可以从新的视野来立论,服务与国家学术发展的总体方向。


关于国家社科项目申报,下面根据近几年参与国家社科外国文学相关的评审,以及与其他参与的人进行过交流的经验谈谈个人体会。结合文化社会发展服务国家社会角度构思项目研究更容易立项,扎实的基础研究同样可以立项,重要的是你要充分阐述研究的意义价值。项目研究价值的阐述需要清晰。不要到最后都不明确,让审阅人去猜。论述要有扎实的学理根基:对数据的阐述的系统性,不是简单地为某个国外的方法某个理论作注脚。这里,我要提醒大家,申报表上的一个微妙变化。申报书要求在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创新之处、预期成果、参考文献等几个方面进行课题设计论证。自2021年开始,要求在“【选题依据】中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一项“略写”,要突出本课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特别是相对于国家社科基金已立同类项目的新进展。以及“创新之处”,即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看你对研究现状把握情况,不要为综述而综述,从综述中找到你的切入点,并突出你的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有什么亮点可以展示。所以,现在明确要申报人略写这个方面,重点在你的研究对于相关话题的贡献上。过去引进一个所谓新方法新理论就有可能立项,但现在这个思路就很成问题。关于社科申报,根据具体方向和研究题目有许多相关经验。我们会请同行专家初审并提参考意见。希望天游ty8线路检测中心登录老师今年的各级各类项目申报取得佳绩。今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已经启动,我们会在学科层面找相关专家初审并提出修改建议,希望对大家的申报立项有所帮助。


五、小结:根据国家新的发展目标,教学科研再出发


第一,要充分认识外语人职能的转变:文化自信增强之后,就要利用这个工具对外宣传我们的成就,讲述我们对世界的贡献。

第二,外语人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贡献,就是培养能够用外语很好地传播中国智慧的能力。我们需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对待外语教学工作,才能培养出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

第三,在科研创新中提高中国话语地位,为中国学术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最后,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学院的学科发展,为在外语教学和外语学科研究方面讲好中国故事做出应有的贡献。



[1]杨林贵:“倾情莎编卓然一典:悼念著名莎学家贝文顿”。《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二)(郝田虎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288-295页。

[2]文秋芳: “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成就与挑战”.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5105):735-745801.

[3]习近平:“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的演讲”). 新华网20151022日,cpc.people.com.cn/n/2015/1022/c64094-2778591.html